类别:教研活动 时间:2018-03-16
曹佳欢
伴着夏日的高温,在八月酷暑末尾我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折——进入网络电子游艺区实验小学工作。带着新生的目光与心情坦然接下四三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心里想着“不就是一个班吗,好带!”虽然从未教过小学,但早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经历让我充满自信。推开吱呀作响的教室前门,我看见了一张张陌生却又天真的面孔,显然假期的“余温”还未散去,孩子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诉说着彼此精彩的假期生活。见有人进来他们的兴趣点便很快地转移,一个个冲着我:“老师,你是我们的新老师吗?”、“老师,我们的座位怎么坐呀?”、“老师,我的假期作业没有带齐”……一双双澄澈的目光如同潮汐中投射的月光,清清亮亮,一眼望去又像夜幕里散落的星辰。原来9、10岁的孩子是这样的状态啊,我俯下身去尽力和每个孩子沟通,捕捉他们年龄的共性特点。然而一周下来我发现了很大的问题。
这个班共换过三任班主任,长期频繁更换班主任对孩子们来说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好不容易适应了新老师就又换成了其他的老师,孩子们对老师的依恋感逐渐下降、求学积极性也一并减少。我感受最强烈的是不团结,班里的孩子们就像一盘散沙,没有集体意识。一次早晨我走到垃圾桶旁边发现垃圾没有倒,不是这个组的孩子们争抢着去倒,而是一味的埋怨那个忘记的孩子;一次中午一个孩子没戴红领巾,不是其他孩子积极的相借,而是眼睁睁看着班级被扣掉分数;上课时常常是一个孩子起来发言,其他孩子就开始在下面开“个人演讲会”;作业从来没有小组上交意识,常有孩子就是傻傻的装在书包里不拿出来……良好的班风是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最佳环境,也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较好渠道,只有孩子们之间彼此团结、目标一致,班级才能走上坡路,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如何把这群散开的孩子拧到一起。
今年的中秋正好赶在十一小长假前面,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让孩子们一人带一块月饼来进行交换?食物的分享不正是友谊的一方面体现?没想到我的想法一出得到了孩子们热情的支持,还有孩子问我,老师,我能不能多带几块……任务布置下去了孩子们都在兴致勃勃地准备,可如何开展这个月饼分享会却是一个难题。开始我想的是让孩子们互相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换,可这对于朋友特别多的孩子就不适用了,并且这样很可能有些孩子把自己的月饼交换出去了但是却没有人分享给他……怎样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感受分享的快乐?还是数学王聪老师给我出了个好主意,可以把孩子们分成小组采取抽签两两数字加和的方法,例如1+10=11,2+9=11,那么就是1和10互相交换,2和9互相交换,以此类推……我一听这个方法,不仅体现出了中秋团圆的含义而且带着一份神秘感,因为每个孩子都不知道自己会抽到几号,所以也不知道自己会跟谁分享月饼。周五下午班级的月饼分享会如期举行,我把规则和孩子们一说他们果然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纷纷跟同桌交流,“我会跟谁抽到一起呢”?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的感受节日的含义,我又临时加了一项,用便利贴写几句祝福语贴在月饼上,这样对方不仅可以得到分享的食物还能感受到节日的祝福。我选了张xx和周xx做活动的主持人,孩子们按照分成的小组有序上台从她们的手中抽签。我观察到不少孩子在抽之前还深呼一口气,充满着仪式感。结果出来了,班里的大高个赵xx和小个子李xx竟然抽到了一起,他们俩并排往讲台上一站,简直就是“靓丽的风景线”;老朋友苗xx和洪xx居然抽到了一起,这奇妙的缘分令两个孩子都开心地羞红了脸;王xx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带来月饼,谁知在主持人问了“谁愿意分享一个月饼给王xx”后,七八个孩子抓起自己多带的月饼就送到他的课桌上。有个细节我忘说了,十几个孩子都带了不止两三块月饼,他们把多带的慷慨地分给自己的同桌、好友,“月饼大王”赵xx还带了很多水果,周围的孩子都围着他热闹极了。活动结束我没有说过多的总结语,相信孩子们在这场活动中已经悄然明白分享的含义。
十月份中旬学校下发了“动感中队”的建设通知,足球、绘画、阅读、唱歌…种类多多,应有尽有。在孩子们的投票表决后我们定下了阅读中队的主题。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设有图书角,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那是全校师生共享的平台,显然不适用于班级个性阅读活动的开展。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来了,阅读阅读,没有书怎么读?一本书的价格至少也在10块以上,班里46个孩子,按一人一本已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回想起自己高中时和好友组建的文学社,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把家里常年不看的一些压箱底的书拿出来再次发挥价值、把一些近年买的时兴图书自己已经看过拿出来分享给同样喜欢的人,因为总觉得书是能够增强人精神力量最好的武器。记得当时是发动全校师生自愿捐书,然后把这些书进行编号、统计,最后整合分类面向全校借阅。效果特别好,不仅图书的数量一下上去了,而且种类也非常齐全。所以这次我就想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但群体差异无法忽视,因为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藏书量,但这些9、10岁的孩子,语文课的学习重点还是生字,他们看过的书能够有多少……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试试,头两天只有几个孩子带书来,而且还是幼儿时期看的或是漫画书,唉,果然还是碰了壁。于是我又在班里强调,读好书才能让人进步,鼓励孩子们能带些适合现在年龄读的书。第三天,有孩子把自己读完的订阅杂志带来,我觉得不错,上面彩色的图片、有趣的短文、绕脑的思考题很适合孩子们的特性。回到家我索性也翻起了书柜,找出了童年订阅的《网络电子游艺》,曹文轩、杨红樱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但他们一篇篇短小的文章、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却成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我数了10本带到了班里,没想到这一举动却在无意间激励了孩子们,也许是他们看到了老师组建中队的心意,再次回家翻箱倒柜,后面的几天上交的书数量急速增长。“阅读小仙女”刘xx大方的把自己刚看完的新书一连捐了好几本,以前的班主任王老师也捐了10本……当班级图书角搭建起来时我一数,书竟然达到了90多本!书订好了,接着就是怎么借的问题了。孩子们年龄小,如果趁着课间拿着看时间很仓促,盲目的拿回家又容易对不上号,需要一个凭据。善于做手工的刘xx和刘xx自告奋勇,利用周末拿彩色卡纸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片借阅卡。考虑到孩子们拿着容易丢失,也不方便管理员登记信息,我便在刘xx家长的帮助下在班级后墙上贴了一面阅读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供他们插取借阅卡,同时还能上贴我对他们读书积极的奖励贴纸。前期工作准备完毕阅读中队开队,我跟孩子们规定,一次借一本,周长为一个星期,由班里的三位图书管理员填写借阅卡,到期归还,若有损坏照价赔偿。开始借阅的前两天,盛况空前,课间孩子们不再跑着嬉笑打闹而是聚集在图书角,常常还有几个孩子因为选择同一本书而争执不下,借到书的孩子也总是迫不及待的就坐在位置上看了起来。后来为了规范管理我把借书的日期定为每周一三五,还书则随时都可以。那些曾经闲置的书便在我们“小荷中队”里悄悄流动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孩子们之间谈论的话题也变多了。有次李xx的腿摔伤了,需要在家修养半个月,班里的孩子怕他无聊,还专门把自己借的书分享给他看。我渐渐地发现,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只是纵向的,有时也有横向的影响,“阅读中队”直观上看孩子们的书籍得到了充分利用,微观上说孩子们也在进行分享,而这次的分享是精神上的。
后来我们还开展过很多的活动,有学校组织的周山秋游,班级组织的寿司大会等等。每一次活动的时间,我都在悄悄地观察着孩子们的状态。我发现他们的个人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几个平时不作声的孩子也能够较好的参与到大家的活动中去。一次放学我和几个孩子制作豆子画,其中有两个调皮的孩子没有走当时主要请求参加制作;秋游玩贴烧饼的游戏时开始男生和男生组、女生和女生组,但玩开了后大家就都融合在一起了;带寿司材料时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分组自行商议带食材过来……不只是在活动的瞬间的,在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孩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内向的孩子也许因为一个寿司的成功制作找到了自信;害羞的孩子也许因为一次月饼的赠送改掉了脸红的毛病;调皮的孩子也许因为一本喜欢的读物提高了一些专注力……回想起来我搞这些活动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团结起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但是一个学期累积下来,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分享的含义、团结的力量,而且竟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一些孩子。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不要为了活动而搞活动,任何的活动都有它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应该关注活动始终对参与者产生的影响,有时活动中个性的达成会比参与者每天接触的事物来得更给他自信与成就。
感谢让我遇见了四三班,感谢这份特殊的教育现象所带给我的机遇,它让我更精心的去寻找与孩子们沟通、相处的方法,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追寻中我与孩子们的心在悄然走近,孩子们对我的适应不断加速。新教育中提到要让每个孩子“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在我看来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关注每个孩子的全方面表现,听到每个孩子心底里的想法与诉求。“教师是与学生相互依赖的生命”,任何活动与教育看似是教师在主导、设计,其实都离不开学生的相生相成,如果没有学生共同的构建、参与,是无法发掘出活动背后的价值的。真正精彩的活动,不是既定目标的达成,而是发现目标之外的第二重含义,产生出一些可影响或改变的潜能。谁说教师是学生生活的导演?教师只是他们当前阶段人生舞台上的演员而已。于活动中静听花开,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小荷之家”这朵睡莲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